资讯新闻
当前位置: 主页 > 历史考古 >

与旷世奇才苏轼媲美的北宋王禹偁

时间:2017-12-15 12:44:36

与旷世奇才苏轼媲美的北宋王禹偁

旷世奇才的苏轼让天下人折服,而奇特的北宋偏有个王禹偁堪与苏轼媲美,只是,他比苏轼早了三朝。而且,无论才情、性格、学识、仕途,他都应是东坡的老师和前辈,我们不妨从王禹偁的生命历程和心路历程中找寻苏轼的影子。

北宋学士院(翰林院)是高级知识分子和文化精英上班施才的地方,地位高,品位高,待遇好,与皇上和*的决策层相处在万人之上,太宗皇帝赵匡义就很羡慕学士院,当着皇帝还想着当个翰林学士。只是翰林院在编人员有限制,只有少而又少的六名。王禹偁就在太宗至道元年(995年),走进了这个至高至上的翰林院,任翰林学士,直接为皇上秉笔服务。

王禹偁,生于后周太祖郭威显德元年,公元954年的秋天,卒于宋真宗赵恒咸平三年的1001年秋天,享年48岁。祖籍澶渊,今河南的濮阳西,生于山东济州巨野,今山东巨野。世代务农,标标准准一个农家孩子,并且是一个以磨面为生的苦难的农家孩子。

却说王禹偁跟着父母以磨面为生,因生于乱世,王禹偁的伯父、叔父离散后相继死于战乱。亲人离散的伤痛深深刺激着这个家庭,虽然社会动荡,家境贫穷,父母对王禹偁还是充满了期待和希望,咬着牙送他上私塾接受教育。王禹偁聪明又上进,一边帮父亲送面一面抓紧业余学习,穷人的孩子早当家,王禹偁九岁即能诗文。

天将降大任于斯人,劳其筋骨的同时,也会赏赐天大的机会。王禹偁就有这样的机会。

开宝四年(971年)的一天,16岁的王禹偁像往常一样,背上磨好的面往客户家中送,他没有想到的是今天的送面,自己的人生将揭开新的一页。

这次送面的客户是济州团练推官毕士安(938—1005),后官至宰相。毕士安当时33岁,而立向上,性情豁达,乐善好施。他见送面的少年眉清目秀,虽是寒家子弟却彬彬有礼,就有爱惜之意,问他:“读书识字否?”禹偁答道:“读过一点。”。一番交流,王禹偁应毕士安的要求写下一首《磨诗》:“但存心里正,无愁眼下迟。若人轻着力,便是转身时。”

石磨本来厚重,笨拙而默然,但可贵的是能持之以恒、不偏不倚地承载物体并围绕磨心旋转,磨损自己,口吐美好,奉献众生,这正是厚德载物的很好象征。而磨借人力,轻轻一拨,便是转向和转身时。这里,出身贫寒的少年王禹偁显然以石磨自比,他不仅内心厚重坚定、自强不息,更渴望有慧眼赏识着力,去发展美好的未来。
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